婚内老人把房子过户给孙子,老人给婚内孩子买房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zhibOmen.coM
婚内老人给儿子买房子算夫妻共同财产吗合法吗(老人赠与的房子算夫妻共同财产吗)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增城街坊遇难题:父母给已婚儿子购买房产,属夫妻共同财产吗?为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呼吁广大群众关注法制建设,向社会传递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正能量,本中心推出《律师来了》专题栏目,向街坊们科普身边的法律问题,敬请垂注。
普遍的家长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孩子买房,也算是让孩子将来有个保障。但有个问题是,在婚后给孩子买的房子,离婚时该怎么算?产权归属有什么说法没?来自广东乐信律师事务所的赖智健律师通过一起案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赖智健律师
案情还原
近日,增城街坊曾先生打算与结婚5年多的曾女士办离婚手续,但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一套房产存在争议。据曾先生表示,该房产为两人结婚后由曾先生的父母出资购买,并将房屋所有权人登记为曾先生。
曾女士认为,其有权要求将此套房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将进行分割。而曾先生认为该房屋是由其父母出钱购买,并登记在自己名下,是父母的赠与行为,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不可能让曾女士分走。那么,对于曾先生的看法是否有合法依据呢?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律师释法
对此,广东乐信律师事务所的赖智健律师表示,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案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曾先生父母的赠与行为是否成立。对于房屋赠与问题,房屋赠与属于要式法律行为,按照《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的规定,应提交各项证明办理登记过户手续。
曾先生的父母将房屋产权登记在曾先生的名下并办理了过户手续,这种行为可成立赠与行为。其次,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作出的规定,这套房产应视为只是对曾先生个人的赠与,而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因此曾先生的看法有合法依据。
今日精选
2021,我们一直在奋进!
节日气氛浓厚!元旦留在增城,这样过......
广州妇儿中心增城院区最新消息!预计春节前……
“阅增城”视频号上新啦!
@2022!愿新年,胜旧年!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祝大家
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编辑:刘思泳
编审:陈婕妮
审核:曹剑萍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合作、报料联系小编微信号 :zcrb-qmt
民法典新规,父母给已婚子女全款买的房,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都很贵,没有父母的帮助,年轻人很难买房结婚,一般情况下,年轻情侣要买房结婚,一方或双方父母都会给一些资助,有条件的父母甚至全款给子女买房。一旦双方日后离婚,房子的归属便成了争夺的焦点,引起的法律纠纷也不断增多。为此,《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都对父母出资买房的性质做出了规定,《民法典》施行后,原《婚姻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都已废除,最高院发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司法解释(一)》和原司法解释相比,有一个重大变化(见下图),给子女买房的父母们要注意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子女登记结婚前,父母出资购房,该出资视为对自己子女的单方赠与,这一点新的司法解释和从前的司法解释一致;但对于子女登记结婚后,父母出资如何认定,新的司法解释摒弃了原《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改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按照《民法典》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相关规定的原则处理。
《民法典》的规定是: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
就是说,婚后一方父母出资给买的房子,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约定归谁,也没在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所有,应当推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举个例子,老王有个女儿前几年结婚,现在女儿为了孩子的学业,想换个学区房,老王不差钱,全款给女儿买了一套学区房,并且登记在女儿名下,老王并没有明确约定房子就是给女儿一人。在《民法典》实施前,这个房子推定为老王对女儿个人的赠与,不属于女儿和女婿的夫妻共同财产。但按照《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司法解释(一)》,应优先推定为老王对女儿和女婿的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果老王希望这套房子只属于女儿一个人,则要有明确的约定或在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所有。
(1)书面约定父母出资的性质。老王和女儿女婿签订一个书面协议,明确约定父母出资的性质,如果是赠与,约定清楚是只赠给女儿,还是赠给女儿和女婿;如果是借款,约定清楚利息和还款期限等;
(2)签订赠与合同或婚内财产协议。老王可与女儿签订赠与合同,明确只赠与女儿一人,或是女儿女婿签订一个婚内财产协议,约定老王赠与的房屋归属。
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针对婚后父母全额出资为子女买房,子女日后离婚的情形,法院会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规定,将父母的出资行为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认定该房产为出资方子女的个人财产,但《民法典》施行后,上述情形在实践中如何裁判,目前还没有相关判例可供参考,日后会不会出台更详细的规定也未可知。无论如何,在现代婚姻财产属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父母给儿女买房,都应该事先明确是借款还是赠与,是赠与子女个人还是双方,以免未来发生争执。
父母为子女婚后出资购房,房子到底算谁的?【引言】现实中,年轻人结婚之后购房,因为家底还不够厚,往往会向父母求助。父母出资为子女在婚后购房的情形,比较常见。
那么,对于“房子”这么大一笔财产,父母为子女出资购买,房子到底算谁的?属于子女个人财产还是子女夫妻共同财产?
在《婚姻法》时代,认定方式还是比较明确的——在《婚姻法》解释(三)中,针对某些情况的解释还算明确:
第七条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也就是以实际出资人和登记情况综合判定。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只要出资了,就有房产份额,无论登记在子女、子女配偶谁名下。例如,夫妻双方父母共同出资购房,但登记在子女夫妻一人名下,因为双方均为子女出资,所以房子属于子女夫妻共同财产。只要登记了,就有房产份额。例如,一方父母出资,但是登记在子女夫妻双方名下,则按照不动产登记制度,此房属于子女夫妻共有。但是在《民法典》之后,规定变了,解释变了——
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依照约定处理;对于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精神,直接援引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即如果没有明确表示是赠与一方的,则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按照这个解释,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如果没有明确约定,简单粗暴地直接转到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婚后取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再简单点说就是:只要没约定是为子女个人出资,不管双方谁的父母出资、不管登记谁的名字,所购房产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那么,给出这样一个结论的推定逻辑是什么?
最高院就此结论给出了推定过程。客观地讲,本人对这个推定过程的逻辑很难理解,直观的比喻就是,先花了长篇大论介绍加法应该是怎么算的,结果却告诉你: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好1 1=2,结论就是1 1≠2。
【关于以上结论的推定逻辑】关于推定过程,有四个逻辑点:
1.尊重约定。
“考虑到现实情形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当事人愿意通过事先协议的方式明确出资性质以及房屋产权归属,则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纠纷的发生”。
尊重约定是对的。但是——
我们用现实推演一下。例如,儿子结婚之后,儿子的父母要出资给孩子买房,对比一下以下四种场景:
场景(一):对于男方父母来讲,房子无论是给到儿子个人还是作为儿子儿媳妇共同财产、甚至全给儿媳都无所谓。钱给你们了,你们自己去买,你们之间愿意怎么商量是你们的事儿。场景(二):男方父母打心眼里是想买给儿子个人的,但是又不想造成儿媳有什么想法,于是私下跟儿子说:这个房子是买给你个人的,买的时候你登记自己名字。场景(三):男方父母还是只想给儿子个人,实现把事情做到了明面上:正式跟儿子儿媳说明,这个房子是我们买给儿子个人的。而且对这个说明保留了证据。场景(四):男方父母说了:这笔钱是我借给你(或者你们)的,今后要还。我们不去推测这四种场景的概率大小,但是场景(一)应该不能占到绝大比例。而场景(二)、(三)恐怕造成子女家庭纠纷的概率可能更大。至于场景(四)的问题,我们稍后再述。
如果说这种约定对于作为出资人的父母来讲有价值,还凑合说得过去。但是对于子女家庭——这种约定,对子女家庭埋下纠纷隐患的可能性更大!可能在子女结婚之初就扰乱了夫妻关系。
“最大限度减少纠纷的发生”,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2.关于父母出资的定性。
“父母基于对子女的亲情,往往自愿出资为子女购置房屋。大多数父母出资的目的是要解决或改善子女的居住条件,希望让子女生活更加幸福,而不是日后要回这笔出资,因此,在父母一方主张为借款的情况下,应当由父母来承担证明责任,这也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知一致。”
这是结论推定过程中的第二个逻辑——父母出资并不是出于借款的本意。所以,如果父母主张借款,要拿出证据,这符合日常生活经验感知。
直白点说就是:
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出资,是白给的。如果不想白给,就要证明当时出资时是借款性质。“白给”,从法律用词上,就等于“赠与”,无偿。如果从父母对子女关爱的角度来解释,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非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很有可能为子女购房会掏空积蓄。那么,对于父母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
以上逻辑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作为父母,如果掏钱给孩子买房、又不想(或者经济能力不允许)白给的情况下,就得在给钱的时候留好“出资属于借款”的证据。
现实中,有多少父母在为孩子出资时留好“借款”证据?这属于大概率情况下的生活常识么?况且,如果就出资问题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争议,在父母有明确出资证明的情况下,应当优先保护谁的权益?
“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知一致”,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3.关于约定的现实性。
“在一方父母出全资并且在购买不动产后将不动产登记在自己一方子女名下的,考虑到物权法已经实施多年,普通民众对不动产登记的意义已经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在出资后将不动产登记在自己一方子女名下,认定为是父母将出资确定赠与给自己子女一方的意思表示,符合当事人本意,也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
以上这段话很符合现实,在《婚姻法》时代也是遵从了以上逻辑。
这段解释过程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也更贴近现实——老百姓不太懂什么法律名词,已经普及的概念就是房产登记。所以如果一方父母在子女婚后购房、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默认的就是给到自己的子女。
“……符合当事人本意,也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这段逻辑,这就如开篇本人感受中举的例子:讲述为什么加法是这么算的常识性道理。但是,等到你开始算题的时候,结论却告诉你:因为没有约定好1加1等于2,所以1加1不能等于2。推定过程与结论之间的自洽性,体现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在推定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话:
“基于父母子女间密切的人身关系和特有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实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一般并没有正式赠与合同的存在,或者说没有一个书面赠与合同的存在”。
这段分析说的一点毛病没有——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出资形成书面约定,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
然而,不具有普遍现实性的东西,却作为判定房产归属、父母出资性质的依据,这到底是在贴近现实还是在脱离实际?
4.双方父母出资情况下的房产归属。
“实践中,由于房价高企,一方父母可能无力单独承担购房负担,由双方父母共同出资为子女购房的情形并不鲜见,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不仅是家族财产的传递形式之一,也寄托了父母对子女婚姻幸福美满的期望,在双方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认定为是按份共有与家庭的伦理性特征不相符,也与法律规定有一定冲突。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在没有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情况下,应当归夫妻共同所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双方父母均出资为子女夫妻购房、出资额度不一样,如果不做约定,将不会按照实际出资额区分份额比例,而是作为子女夫妻共同所有、各自一半——因为,双方父母出资是寄托了对子女婚姻幸福美满的期望。
从“理想”上来讲——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期望、寄希总还是要有的。但是,万一最终的结果与期望产生偏差怎么办?预期不是结果,只能是目的,而目的并非必定达成。况且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目的达不成的情况,绝对不是可以忽略的小概率事件。所以,万一子女婚姻出现问题,相当于出钱多的一方父母,为对方多买了单。
用一方父母的钱来为双方子女买单、甚至为对方子女多买单,这种结论是否合理?是否有违常理?
【结论是什么?】父母在子女婚后为子女出资购房,房子归属(注意:这里仅指房子归属)按照《民法典》及有关解释,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房子因为属于子女婚内所得,所以属于子女夫妻共同财产。承认现实:父母与子女之间做出约定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不承认真正现实地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因此没有“默认”一说。如果对房子归属有想法,就必须要约定出来。在承认这种做法不现实的同时却又把它作为判定结论的依据。把契约精神与合约混同一谈。契约精神,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并非一定要写出来,一旦产生争议时可以推定;而合约是建立在明面基础之上,没有说明即认为不存在。以为最大限度避免了纠纷,实际上极大增加了未来产生纠纷的概率。没有默认选项,凭约定判定,而约定又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东西,意味着提前避免纠纷的手段并不普适,所以风险必定后移——未来若子女婚姻产生问题,必有利益损失方;有利益损失的,必定会产生纠纷。这些结论,仅为个人对最高院《关于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问题的理解与适用》的推演,无论对错、有无偏颇,代表的是个人观点。
按照相关解释,如果子女经济实力不够,父母要打算帮助孩子购房:
如果只想把房买给子女个人,要么婚前买,只登记孩子名字;要么婚后买,记得必须与孩子做个约定,而且登记孩子个人名字。如果无所谓,那么无须探讨以上的逻辑和结论,想怎么买、什么时间买都不重要。如果父母想对自己的出资有个说法,不希望白给(或者说,对孩子起到一定约束作用),记得让孩子打个借条。【结语】本人一直的观点是,情侣之间、夫妻之间,钱怎么挣、怎么花、怎么分,是俩人之间的事情,不要及人父母。父母没有义务为已成年子女的行为买单,父母愿意为子女花钱,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但绝不是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无偿占有对方父母的财产。
这里也无意去谈论“防不防儿媳、女婿”的意思。父母愿意把自己财产给到自己的子女,这是天然本性;父母不愿意把自己财产给到子女的配偶,没有不合情理之处,因为双方之间本就无权利义务关系。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引言】现实中,年轻人结婚之后购房,因为家底还不够厚,往往会向父母求助。父母出资为子女在婚后购房的情形,比较常见。
那么,对于“房子”这么大一笔财产,父母为子女出资购买,房子到底算谁的?属于子女个人财产还是子女夫妻共同财产?
在《婚姻法》时代,认定方式还是比较明确的——在《婚姻法》解释(三)中,针对某些情况的解释还算明确:
第七条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也就是以实际出资人和登记情况综合判定。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只要出资了,就有房产份额,无论登记在子女、子女配偶谁名下。例如,夫妻双方父母共同出资购房,但登记在子女夫妻一人名下,因为双方均为子女出资,所以房子属于子女夫妻共同财产。只要登记了,就有房产份额。例如,一方父母出资,但是登记在子女夫妻双方名下,则按照不动产登记制度,此房属于子女夫妻共有。但是在《民法典》之后,规定变了,解释变了——
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依照约定处理;对于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精神,直接援引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即如果没有明确表示是赠与一方的,则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按照这个解释,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如果没有明确约定,简单粗暴地直接转到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婚后取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再简单点说就是:只要没约定是为子女个人出资,不管双方谁的父母出资、不管登记谁的名字,所购房产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那么,给出这样一个结论的推定逻辑是什么?
最高院就此结论给出了推定过程。客观地讲,本人对这个推定过程的逻辑很难理解,直观的比喻就是,先花了长篇大论介绍加法应该是怎么算的,结果却告诉你: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好1 1=2,结论就是1 1≠2。
【关于以上结论的推定逻辑】关于推定过程,有四个逻辑点:
1.尊重约定。
“考虑到现实情形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当事人愿意通过事先协议的方式明确出资性质以及房屋产权归属,则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纠纷的发生”。
尊重约定是对的。但是——
我们用现实推演一下。例如,儿子结婚之后,儿子的父母要出资给孩子买房,对比一下以下四种场景:
场景(一):对于男方父母来讲,房子无论是给到儿子个人还是作为儿子儿媳妇共同财产、甚至全给儿媳都无所谓。钱给你们了,你们自己去买,你们之间愿意怎么商量是你们的事儿。场景(二):男方父母打心眼里是想买给儿子个人的,但是又不想造成儿媳有什么想法,于是私下跟儿子说:这个房子是买给你个人的,买的时候你登记自己名字。场景(三):男方父母还是只想给儿子个人,实现把事情做到了明面上:正式跟儿子儿媳说明,这个房子是我们买给儿子个人的。而且对这个说明保留了证据。场景(四):男方父母说了:这笔钱是我借给你(或者你们)的,今后要还。我们不去推测这四种场景的概率大小,但是场景(一)应该不能占到绝大比例。而场景(二)、(三)恐怕造成子女家庭纠纷的概率可能更大。至于场景(四)的问题,我们稍后再述。
如果说这种约定对于作为出资人的父母来讲有价值,还凑合说得过去。但是对于子女家庭——这种约定,对子女家庭埋下纠纷隐患的可能性更大!可能在子女结婚之初就扰乱了夫妻关系。
“最大限度减少纠纷的发生”,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2.关于父母出资的定性。
“父母基于对子女的亲情,往往自愿出资为子女购置房屋。大多数父母出资的目的是要解决或改善子女的居住条件,希望让子女生活更加幸福,而不是日后要回这笔出资,因此,在父母一方主张为借款的情况下,应当由父母来承担证明责任,这也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知一致。”
这是结论推定过程中的第二个逻辑——父母出资并不是出于借款的本意。所以,如果父母主张借款,要拿出证据,这符合日常生活经验感知。
直白点说就是:
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出资,是白给的。如果不想白给,就要证明当时出资时是借款性质。“白给”,从法律用词上,就等于“赠与”,无偿。如果从父母对子女关爱的角度来解释,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非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很有可能为子女购房会掏空积蓄。那么,对于父母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
以上逻辑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作为父母,如果掏钱给孩子买房、又不想(或者经济能力不允许)白给的情况下,就得在给钱的时候留好“出资属于借款”的证据。
现实中,有多少父母在为孩子出资时留好“借款”证据?这属于大概率情况下的生活常识么?况且,如果就出资问题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争议,在父母有明确出资证明的情况下,应当优先保护谁的权益?
“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知一致”,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3.关于约定的现实性。
“在一方父母出全资并且在购买不动产后将不动产登记在自己一方子女名下的,考虑到物权法已经实施多年,普通民众对不动产登记的意义已经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在出资后将不动产登记在自己一方子女名下,认定为是父母将出资确定赠与给自己子女一方的意思表示,符合当事人本意,也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
以上这段话很符合现实,在《婚姻法》时代也是遵从了以上逻辑。
这段解释过程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也更贴近现实——老百姓不太懂什么法律名词,已经普及的概念就是房产登记。所以如果一方父母在子女婚后购房、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默认的就是给到自己的子女。
“……符合当事人本意,也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这段逻辑,这就如开篇本人感受中举的例子:讲述为什么加法是这么算的常识性道理。但是,等到你开始算题的时候,结论却告诉你:因为没有约定好1加1等于2,所以1加1不能等于2。推定过程与结论之间的自洽性,体现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在推定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话:
“基于父母子女间密切的人身关系和特有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实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一般并没有正式赠与合同的存在,或者说没有一个书面赠与合同的存在”。
这段分析说的一点毛病没有——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出资形成书面约定,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
然而,不具有普遍现实性的东西,却作为判定房产归属、父母出资性质的依据,这到底是在贴近现实还是在脱离实际?
4.双方父母出资情况下的房产归属。
“实践中,由于房价高企,一方父母可能无力单独承担购房负担,由双方父母共同出资为子女购房的情形并不鲜见,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不仅是家族财产的传递形式之一,也寄托了父母对子女婚姻幸福美满的期望,在双方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认定为是按份共有与家庭的伦理性特征不相符,也与法律规定有一定冲突。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在没有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情况下,应当归夫妻共同所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双方父母均出资为子女夫妻购房、出资额度不一样,如果不做约定,将不会按照实际出资额区分份额比例,而是作为子女夫妻共同所有、各自一半——因为,双方父母出资是寄托了对子女婚姻幸福美满的期望。
从“理想”上来讲——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期望、寄希总还是要有的。但是,万一最终的结果与期望产生偏差怎么办?预期不是结果,只能是目的,而目的并非必定达成。况且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目的达不成的情况,绝对不是可以忽略的小概率事件。所以,万一子女婚姻出现问题,相当于出钱多的一方父母,为对方多买了单。
用一方父母的钱来为双方子女买单、甚至为对方子女多买单,这种结论是否合理?是否有违常理?
【结论是什么?】父母在子女婚后为子女出资购房,房子归属(注意:这里仅指房子归属)按照《民法典》及有关解释,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房子因为属于子女婚内所得,所以属于子女夫妻共同财产。承认现实:父母与子女之间做出约定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不承认真正现实地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因此没有“默认”一说。如果对房子归属有想法,就必须要约定出来。在承认这种做法不现实的同时却又把它作为判定结论的依据。把契约精神与合约混同一谈。契约精神,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并非一定要写出来,一旦产生争议时可以推定;而合约是建立在明面基础之上,没有说明即认为不存在。以为最大限度避免了纠纷,实际上极大增加了未来产生纠纷的概率。没有默认选项,凭约定判定,而约定又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东西,意味着提前避免纠纷的手段并不普适,所以风险必定后移——未来若子女婚姻产生问题,必有利益损失方;有利益损失的,必定会产生纠纷。这些结论,仅为个人对最高院《关于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问题的理解与适用》的推演,无论对错、有无偏颇,代表的是个人观点。
按照相关解释,如果子女经济实力不够,父母要打算帮助孩子购房:
如果只想把房买给子女个人,要么婚前买,只登记孩子名字;要么婚后买,记得必须与孩子做个约定,而且登记孩子个人名字。如果无所谓,那么无须探讨以上的逻辑和结论,想怎么买、什么时间买都不重要。如果父母想对自己的出资有个说法,不希望白给(或者说,对孩子起到一定约束作用),记得让孩子打个借条。【结语】本人一直的观点是,情侣之间、夫妻之间,钱怎么挣、怎么花、怎么分,是俩人之间的事情,不要及人父母。父母没有义务为已成年子女的行为买单,父母愿意为子女花钱,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但绝不是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无偿占有对方父母的财产。
这里也无意去谈论“防不防儿媳、女婿”的意思。父母愿意把自己财产给到自己的子女,这是天然本性;父母不愿意把自己财产给到子女的配偶,没有不合情理之处,因为双方之间本就无权利义务关系。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GongSU.Net公诉网提供法律问题咨询,法律知识查询,律师查询,律所查询,裁判文书查询,法律法规查询,代理诉讼,文书合同范文,仲裁,公证等服务。
-
工人家属死亡后丧葬费大概多少钱,2016年老人死亡丧葬费多少钱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一、因工去世丧葬费标准多少钱? 因工去世丧葬费标准是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工伤保险条例》
432 人看过
-
超过70岁残疾赔偿金,70岁老人伤残赔偿标准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70岁以上残疾赔偿金怎么计算?下面律图小编就为您详细介绍。 残疾赔偿金=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126 人看过
-
打架轻伤2级赔偿后能撤案吗,60岁老人打架轻伤怎么赔偿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打架致人轻伤需要赔偿多少钱? 1、首先报警,然后向警方申请伤情鉴定,根据伤情鉴定结论确定对方的责任。 如果经过
101 人看过
-
老人要写遗嘱找律师吗,老人健在找律师立遗嘱可以么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一、年迈的老人立遗嘱需要找律师吗? 立遗嘱律师不是必要条件,有无律师都可以,立遗嘱也没有特别的份数要求。立遗嘱人
323 人看过
-
土地被征收后老人死亡有丧葬费吗,失地农民伤残赔偿政策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一、土地被征收后残疾赔偿金按照城镇标准计算吗? 土地被征收后残疾赔偿金也不一定是按照城镇标准计算的,具体要看当地
447 人看过
-
75周岁以上残疾赔偿金怎么计算,75岁老人十级伤残赔偿金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一、75岁残疾赔偿金的规定是什么? 75岁残疾赔偿金的规定是按照5年的时间来乘以城市或者是农村的居民家庭收入的状
517 人看过
-
老人被扶养人生活费如何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年龄从何时计算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一、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户口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吗? 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户口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扶养人的户口类别(而不
163 人看过
-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指定监护人,老人指定监护人的法律规定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指定监护人? 在法定监护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需要指定监护人,指定监护,是指有法定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对
467 人看过
-
60岁老人打架轻伤怎么赔偿,打架伤人二级轻伤赔偿多少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打架轻伤赔偿包括哪些费用 可以要求对方进行民事赔偿,要求赔偿医药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财产损失等,如果构成
434 人看过
-
殴打老人属严重违法吗,殴打老人犯法
今天公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涉及民事、婚姻、经济、合同纠纷、刑事辩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免费帮大家提供法律咨询. 犯法,具体要看打伤的程度,如果是打成轻微伤,则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治安拘留、罚款;如果是打成轻伤、重伤,则
516 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