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怎样写有法律效率(借条格式范本)

309 人看过
核心提示:有法律效力的借条写法是一、借款双方主体身份信息,包括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 二、借款用途,需要借款人写明借款的目的; 三、借款期限,明确借款发生的时间和还款时间;

有法律效力的借条写法是一、借款双方主体身份信息,包括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 二、借款用途,需要借款人写明借款的目的; 三、借款期限,明确借款发生的时间和还款时间; 四、诉讼时效为三年,如果借款人在约定的还款日届满仍未返还的,那么出借人可以起诉。

借条是在借贷关系中债务人向出借人出具的表明债务人有到期“还款(付息)赎条”义务的借款(债权)凭证,反映的是借贷关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凭证之一。债权人凭借条向法院起诉后,一般只需向法官简要陈述借款的事实经过即可,债务人要抗辩或抵赖就要负举证责任,一般较为困难。

规范的借条应具备如下内容:

1、应写清楚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

2、应写清楚借款金额,要同时用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大写

3、应写清楚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最好精确到日;

4、应写清楚还款的具体年月日(不作强制性要求)

5、应写清楚借款的利息,应有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等约定;

6、应写清楚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

7、应有借款本人亲自签章、手印或亲笔书写的签字;

8、如果金额较大,可以请第三方见证,并签名。

最好不要写成“欠条”!欠条也是民间借贷中常用的一种凭证。欠条是交易过后产生的应付账款一方(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具的证明其欠款事实,同时表明开具人有到期“还款赎条”义务的凭证,反映的是欠款关系。欠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可以是借贷,也可以是买卖、承揽、劳资纠纷等其他法律关系,因此仅凭欠条尚不足以证明争讼钱款的性质。换句话说,借款肯定是欠款,但欠款不一定是借款。当欠条持有人凭欠条向法院起诉后,欠条持有人必须向法官陈述欠条形成的事实,如果对方对此事实进行否认、抗辩,欠条持有人必须进一步举证证明存在欠条形成事实。

绝对不能写成“收条”。收条是指债权人在收到钱款时向债务人出具证明还款事实的凭证,并不对债务人产生“还款(付息)赎条”的义务。因此收条反映的是给付关系,不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相反是用来消灭债权的。以收条作为证据向法院起诉,一般不会得到法院支持。

借条格式范本一

兹因________近来手头不便,而向________借金额,共得款项人民币______元整。

预计在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如期归还。

期间每个月利息人民币______元整,需於每个月初支付不得有误。

以上唯恐口说无凭,特立此借条为证。

立据出借人:_______身份证字号:___________连系地址: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

立据借款人:_______身份证字号:___________连系地址: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

借条格式范本二

今有×××向×××借到人民币大写_____万_____千_____佰_____拾_____元整。小写_____元。上述借款约定于201_____ 年_____月_____日前还清,逾期不还,借款人应承担违约金_____。双方约定本纠纷由_____人民法院管辖。

借款人:×××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

借款日期:201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见证人:_______身份证字号:________联系地址: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

保证人:_______身份证字号:________联系地址: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20xx年xx月xx日

有欠条但债务人不还款如何起诉

如果准备向法院起诉,那么首先要准备的是诉讼材料,而其中对诉讼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证据。为了实现债权,最好搜集以下证据:

(一)欠条,一般来说,用于讨债的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欠条,它出自借钱一方之手,有对方的签字,作为书证,极具效力。

(二)人证,案件审理中,对方可以对己方证据进行质证,为了保证证据的充分性以及万无一失,找到人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借钱时有其他人在场见证,那么可以找到这些人对债权进行证明。

(三)对方财产证据。诉讼的最终目的是拿到借出去的钱,但不少人为了逃避债务,就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他处。依《合同法》第74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可以撤销的债务人的行为,一是放弃到期债权的行为;二是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三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为了避免拿不回财产的情况,就要搜集对方转移财产的证据以行使撤销权。

公诉网bianhulvshi.com,致力打造一个律师咨询、在线学习的法律法规知识平台

相关内容